您好,欢迎来到德阳玺合印章有限公司!

您有2条未读询盘信息!
19950606658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古时候五花八门的藏印..

所属分类: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 2021-09-26    作者:admin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自有印章以来便有印纽。印纽是指印章顶部的装饰,它是印章造型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印章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制印材料的变化,制作印纽的工艺越来越讲究,题材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古代的印纽,不单是为了装饰、盖印和悬挂、携带的方便,也是为了从印纽的形式来区分帝王百官。自元代以来使用石料制印以后,印纽则成为一种单纯的装饰品,雕纽艺人,名家辈出,刻制印纽已成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在雕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初的印纽形式很简单,多是用来穿孔系绶,以便悬挂或携带。战国古鈢,多是鼻纽、亭纽。秦汉以来,又出现了瓦纽、台纽(有一、二、三台)、坛纽、覆斗纽、桥纽、直纽、环纽、提梁纽以及用龟、驼、龙、凤、虎、螭〔chi吃〕等兽类形象制作的纽。


历史文化


印章纽式(一)


历史文化


印章纽式(二)


秦汉时期的官印,也用纽制区分职位。据汉代应劭〔shao邵〕《汉官仪》记载:“诸侯王,黄金玺,橐〔tuo驼〕纽;列侯,金印,龟纽;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金印,龟纽;二千石,银印,龟纽;千石以下,铜印,鼻纽;诸侯二品以上,金章,紫绶,龟纽、豹纽或貔〔pi皮〕纽;三品,银章,青绶,龟纽或熊纽、罴纽、羔纽、鹿纽;四品,银印,青绶,珪纽、兔纽;其他铜印,环纽。国有定制,不能私易之也。”以后唐、宋、元、明、清历代官印,也都以印质、印纽和印绶来区分官阶职位。


翡翠、水晶、象牙、玛瑙等印章上的纽,多为兽纽。在石印大盛的明清两代,由于青田石和寿山石色美而适于印纽雕刻,极为雕刻艺人重视,对印纽的制作更为讲究,除仿古代的玉玺、铜印的纽饰以外,题材有云锦纹样、十二生肖、罗汉八仙、博古螭纹(平纽)或吉祥图案等。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雕刻印纽的名家,如清代康熙年间的杨玉璇、周彬,他们的雕刻作品,名震一时,平生佳作很多,都被地方官吏当作礼品,进贡宫廷。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周彬雕刻的“螭虎纽”印章,纽刻群螭蜿蜒,四周作浮雕博古锦纹,堪称周彬的代表作。周彬又字尚均,杨玉璇和周彬的有些作品,暗藏有“玉璇”、“尚均”字样的款。继杨、周二人之后,又有董沧门、奕天、妙巷鉴、王定、蒋列卿、徐汉等,都是善长刻制印纽的名艺人。同治、光绪年间,又有潘玉茂、林谦培二人,继承周、杨遗法,又自成体系,形成了以潘玉茂及其弟子玉进、玉泉为代表的“西门派”和以林谦培的学生林元珠为代表的“东门派”。西门派的风格古朴浑厚,用刀圆润光洁,主要雕刻印纽。东门派的风格精巧玲珑,刀法峻峭流畅,题材除石章印纽之外,也兼作人物、动物等。清代末期,还有郑仁蛟、林文宝、林清卿等雕刻艺人,突破旧的章法,创作出了富有生命力的精品。林文宝继承古代写实的手法,创作的各种动物印纽,形象概括,千姿百态。


印纽的雕刻,和其他玉石雕刻一样,也讲究“俏色”(或称巧色)。俏色就是根据原材料的色泽、质地、形态、纹理,选择适当的题材、造型和技法,充分发挥原材料固有的特色,相形度势,设法将石料中的裂纹、沙质等加以巧妙地掩饰,使作品的内容与材料的质地巧妙地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清代慈禧太后印玺,印纽的顶部是白色凤凰,浅红处刻祥云,印体四周刻瑞兽,下端白色处刻流泉游鱼,这是将浮雕与圆雕的技法相结合,因材施作的典型“俏色”玺印。


印纽的雕刻限于方寸之间,因而不宜设计复杂。从传统印纽的题材来看,大多是以单兽为主的动物纽。姿态有正、侧、俯、伏、坐、立、盘、卧、腾、飞等。少数的双兽(或称双欢)纽,大兽戏小兽,或母兽带小兽,或两兽相亲相持,斗、接、扑、护,生趣盎然。


雕刻业中有这样一句行话,叫作“无绺不做花”。其实,好的石章料,很多都不带印纽,顶部或是随形,或是方形、圆形,这是为了不破坏原石的材质美。


在西藏的古代艺术品收藏里,印章是..具有历史档案价值的藏品。形制各异的藏印包含了历史长流里无尽的细节,一枚看似平凡的印章,往往能证明一件史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大事。


而藏印的铸造、雕刻,则是西藏古代艺术品中的上乘工艺之作,小巧方寸间,刻画大观,或浑厚大气,或灵巧可爱。


藏印的收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极小众的,国内专注于藏印收藏的..并不多,大众收藏的盲点,给了这些有远见的藏家巨大的契机。笔者在成都藏印收藏者周先生处,见到数百件精美无比也珍贵无比的老藏印,其中土司、僧官印就有百余件。周先生笑谈,当时收藏这些藏印,平均一个也就几百元,在目前的市场看,其价值已增百倍千倍。


其实,收藏之路亦是感悟之路,当我们拾起历史旧物时,何尝不是在和历史对话,从中感悟天地。


藏印的历史沿革


藏印的历史很悠久。从炉霍石棺群出土的早期文物看,西藏东部早期印章有明显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特质,多为萨满图腾,一般为太阳、鹰、星宿等。


接近伊朗高原的藏西阿里地区则出土有西亚祆教、摩尼教、景教图腾印章,图案多为大鹏金翅、火焰、十字架、六芒星符号。这些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世纪的印章,在藏人看来是天降神物,称为天铁或雷铁,实则是藏民族形成的人种来源的实证。


公元7世纪吐蕃王松赞干布时期,西藏开始使用本民族文化特质的印章。唐初,吐蕃的传奇君王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向周边..学习农耕、文化、艺术,逐步形成了..的法律、典章制度。为了管理占领地区的广大属部,吐蕃王朝必须以印信作为权力凭证,历史上也多有记载。


比如,吐蕃占领西域时期官印的使用,在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书中得到了证实。当时吐蕃官方发给沙州行政官员的文书末尾都盖有行文规范的制式官印。


公元752年,吐蕃册封盟国南诏为“赞普钟南国大诏”,并“赐为兄弟之国”。命南诏王阁罗风为赞普钟,号曰“东帝”赐以金印。吐蕃王赤德松赞在拉萨东部墨竹工卡的夏拉康立有两座石碑,碑文末尾刻有钤盖印章,有“誓文封以雍中之印”“盖印加封,堪布用印,安置之”“其一副本盖印加封,置于此神龛内”等文字。在另一方盟誓碑的末尾也刻有:“为令人知晓计,乃将誓文勒诸石上,四周盖印护持,置于神殿及盟誓文龛之内。”


唐时的吐蕃治印,沿用了唐印的形制,文成公主进藏带来的汉地工巧匠人,依照汉印为吐蕃王朝雕刻了大量的官印,而同时,佛教由汉地与印度进入西藏,僧人使用的印章也渐渐出现。


13世纪以后,藏印趋于多元,二次弘法使西藏的僧团制度、寺院规模得到极大发展,藏民族奠定了以佛教为民族..信仰的社会文明结构,以藏传佛教为精神内核的藏印风格也在此时形成,诸多教派门宦也逐步..了自家的印章格式。


公元13世纪元朝统一西藏后,为了扶持和巩固了萨迦地方政权,进一步加大了政治管理力度。西藏各种印章的大量使用,主要是元..政府管辖西藏时候才开始的,史称乌孜藏时期。


拉萨的西藏博物馆中,藏有一枚元朝统治者赐与萨迦派第七任帝师桑杰贝的玉印。此枚玉雕为和田青玉质地,方形,边长8.7厘米、通高8厘米,重940克。印纽为回首龙纽,龙须下垂,前足四爪,伏于须发两侧,背部弓起,盘尾,尾部分三叉,一叉紧贴背部,两叉向两边盘曲,后足蹲卧,腹下有穿空。该印玉质细腻光滑,线条简练流畅,造型生动,为元代玉印之精品,是当时的..政府委托江南地区良工玉匠所制,体现了13世纪.为高超的玉雕印玺工艺。


元代西藏印章的一大特征就是八思巴文的出现,1260年,元始祖忽必烈要求萨迦派第五祖八思巴大师仿照藏文的篆字体创造了八思巴字体。1269年元朝皇帝颁布诏书在全国确定了八思巴新创的蒙古新字(藏篆字体)的官方地位。


到了明代,藏汉的政治与文化交流更为广泛,藏印在艺术风格上趋于汉化,大量的汉地喜庆图案出现在藏印上,如喜字、寿字、龙凤呈祥、狮子滚绣球等,汉字与藏字也并列出现在藏印印文上。


明清两代,藏印形制逐渐定型,我们..所见到的西藏印章也多为明清制造。


五花八门的藏印..


藏印种类繁多,材质不一、图案丰富、工艺复杂的特性,令其具有格外的魅力。


藏族同胞多喜铁质、铜质印,以铸造、锤揲、铜铁合铸工艺为主,其艺术风格华丽繁茂,层层刻花交织,精工巧做,不厌其繁,其宗教用印还会在印内装藏药丸、经书、咒语等物,注重护佑和祈福的神秘色彩。印体镶嵌珊瑚、绿松石,这都是藏人特有的审美。由于藏印都是随身佩带的,久经盘玩,光气明亮,熟美可人。这种由人一代代养护出的漂亮光色非常迷人。


西藏古代印章的制作材料比较复杂,常见的材质主要有金印、银印、玉印、铜印、铁印、木印、角印、骨印、石印以及蜜蜡、珊瑚、绿松石、琥珀、青金石、玛瑙、料器、琉璃、紫砂、陶瓷等等。


金属材质的藏印中,尼玛铜铸造为.贵重。尼玛铜,又名合金铜,是喜马拉雅等地用来铸造佛像法器的精炼铜,在古时与黄金同价。其铜质柔美润滑,光气温良,不生铜臭,有黄、红、白、紫色泽,若玉光华,抚之细腻,令人爱不释手。


铁雕錽金银印则是藏印中的贵中之贵,也是收藏市场.为青睐的珍品,价值极高。錽金银工艺源自中亚突厥,后由蒙古贵族带入西藏。游牧民族对铁器非常痴迷,特别是铁錽金银,凡上层僧俗,日用器物多喜铁錽金银。


藏印的文字种类也比较复杂,主要有藏文、八思巴文、蒙文、汉文、梵文、满文等。


印章的图形,有独特的地域和民族风格,主要有阿字、种子字、身口意三密字、八宝、七政、蝎子、龙、蛇、摩羯、金刚杵、钺刀、如意、阴阳太极、火焰、寿字纹、福字纹,回纹、日月纹、祥云纹、海螺等。


至于印章的钮形,也千差万别,主要有春水秋山纹、神人钮、大鹏金翅钮、宝珠钮、如意云纹钮、火焰宝冠钮、方钮、圆钮、瓦钮、马鞍钮、狮钮、骆驼钮、鸟钮、莲花钮、猴钮、牛钮、马钮、马头钮、虎钮、藏獒钮等。


藏印有一种独特的形制名为天圆地方印,其印面一头为方一头为圆,型同腰鼓,有些一头汉文一头藏文,此类藏印多用在契约签署。


旧时藏印装在皮套内,由皮绳牵连,还会在皮绳上挂上火漆,在使用时,先加热火漆滴在公文上,再盖章。


历史档案里发现的盖有西藏古代印章的多为封文和指令,贵族、寺庙得到这些公文如获至宝,会世世代代精心保存。如贵族郎仁瓦有功于政府,在他的封地文书里先后盖有:诸事成功之印、转政教之法轮护持三界法王之印、文殊皇帝之臣黄教大师之印、奉旨掌管西藏事务黄教大师之印,每次盖印都是为了追封。


藏印的收藏和鉴别


如何判断一枚藏印的品级,是收藏藏印的首要问题。


首先是看这枚藏印的材质,贵重金属、犀角、象牙、和田玉、尼玛铜、铁錽金银为上品;其次再看铸造雕刻工艺,精美细致者级别都很高;印文则需要较高的古代西藏文字知识,方能判断。此外官职印、土司印、宗教..印,都是极难得的好印。


..,随着藏传文化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收集西藏的古代艺术品,曾经随处可见的西藏古代印章,现在也渐渐罕见踪影,至于珍品则少之又少。在高额利润的推动下,这一两年大量伪作的铜铁藏印也开始流入收藏市场。


假制藏印的特征非常明显:铜铁生硬,线条僵化,上手很重,没有自然使用的磨损痕迹与包浆,而印文刺手,毫无古文字图案的章法,特别是伪作的铁錽金银藏印,伪造者不了解古代复杂的铁雕工艺,只是用化学金涂抹,全无真品的华贵灵巧气息。


还有一类产于尼泊尔的印度教压印,也常被业者当藏印出售,因其图案文字与古代西藏佛密教相同,故以讹传讹,藏家多不辨。


西藏古代印章之收藏,有极高的文献档案价值,藏族同胞特有的高原气息的治印美学,也让人为之陶醉。藏印与汉印相映成趣,各有魅力,特别是明清以来,汉藏文化交流频繁,藏地印章里也揉合了汉族的儒雅温和之风,细细品玩,自有一种心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藏印的美,将会被更多的收藏者所喜。